在化工原料的質量指標中,經常會遇到一些術語,準確理解它的含義,有助于更好地掌握原材料的性能,F列出部分常用的名詞術語。
1、密度與相對密度
密度是指物質單位體積內所含的質量,簡言之是質量與體積之比,其單位是百萬克/米3(Mg/m3)或千克/米3(kg/m3)或克/厘米3(g/cm3)。相對密度亦稱密度之比,是指物質的密度與參考物質的密度在各自規定的條件下之比,或者是說一定體積的物質在t1溫度下的質量與等體積參考物質在t2。溫度下的質量之比。常用的參考物質為蒸餾水,并用Dt1/t2或t1/t2表示,為無因次量(沒有單位的物理量)。
2、熔點與凝固點
物質在其蒸氣壓下液態/固態達到平衡時的溫度稱為熔點或凝固點。熔點是固體中原子或離子有規則排列后因溫度上升,熱運動變得雜亂而活化,形成不規則排列的液體的一種現象,在熔點中還有一個熔點范圍,它是指所測定的從該物質開始熔化至全部熔化的溫度范圍。
相反的過程即為凝固。對于液體變為固體時的溫度常稱為凝固點或冰點、結晶點(由液態轉變為固態的相變溫度)。與熔點不同之處在于放出熱量而不是吸收熱量。其實物質的熔點和凝固點是一致的。
3、蒸氣壓與蒸發速度、灰分
蒸氣壓是飽和蒸氣壓的簡稱。在一定溫度下,液體與其蒸氣達到平衡,此時的平衡壓力僅因液體的性質和溫度而改變,稱為該液體在該溫度下的飽和蒸氣壓。蒸發是指液體表面發生的氣化現象。
蒸發速度亦稱揮發速度,一般用溶劑的沸點高低來判斷,決定蒸發速度的根本因素是溶劑在該溫度下的蒸氣壓,其次是溶劑的分子量。
灰分亦稱灼燒殘渣,系指經蒸發及灼燒后,其礦物成分形成的氧化物及鹽類的殘留物,用百分含量表示。